《小村往事》系列——老屋(二)

关于老屋,口口相传下来的最早故事是“长毛”在此杀人放火。从很小的时候起,我每看到柱子上的那个刀痕都会毛骨悚然,因为大人说那是“长毛”将人绑在柱子上砍头时留下的(刀痕的高度确实跟大人的脖子位置差不多),我时时揣摩刀子从脖子砍进去时,砍和被砍的人都是怎样一种感觉。

杀人似乎总离不开放火。大人们说,“长毛”一来,村里的老百姓都跑到了对面山上的密林里;后来眼看着几座房子火起,随后“长毛”开始撤退;等到“长毛”队伍的尾巴过了“竹园下”(地名,以前从村子往外走的主干道必经之地),老百姓才开始下山救火。

这并非老屋唯一一次被烧。它的后一次被烧,发生在“惹红军”年代。

在浙西皖南交界的这一带,以前的老百姓对于红军不叫红军,而是叫“红老爷”,少数情况下也会叫“红兵”;令人奇怪的是,那时当地百姓就有了“白军”“白兵”的概念,他们更多称之为“白老爷”。我小时候问过父亲“白老爷”是怎么回事,他说,可能指的是白崇禧的部队;但似乎白崇禧的部队那时并未到过浙西皖南赣北一带。这个“白老爷”应该也不是后来大家对国民党军的称谓,我推测,更可能是当时对一些地方军阀势力的模糊叫法。

更令人费解的,是当地百姓把后来的新四军叫做“黑老爷”。对此,亲历过“红老爷”“白老爷”“黑老爷”整个时代的父亲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他猜测说,或许是因为新四军有较长时间只在夜间活动的缘故。这个解释有点勉强。但无论如何,看似贬义的“黑老爷”称谓却并没有痛恨新四军的意思,恰恰相反,“黑老爷”在当地受百姓拥戴,口碑明显好于“红老爷”和“白老爷”。

百姓参加红军时,不会说“参加红老爷”,而是叫“惹红军”或“惹红兵”。这里的“惹”字并不是“招惹”,而是“和某某亲近”的意思。浙西是老革命根据地,前后有过两次“惹红军”运动。在当地,老年人说起民国年间的某件事发生于某某时间,常常会说“第几次惹红军的时候”。但究竟各次“惹红军”分别发生在什么时候,可能需要史学家去推断了。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ecGWUdibbB7wKWGXYSIPQicv7uS8J0dpfI4YU6d8R5ib3yuLPvpuicNViaOG5pnibLIic5Rc91jcibdIBozgEDYq9w4rvg/640

中间靠右耸立的山崖背后叫“死人崖”,名字源于第一次“惹红军”时,一个上了年纪的红军战士在此遇害。他是安徽人,被“自己人”所杀;他的两个儿子也是红军战士,为国军所俘后不知所踪。

老屋被烧,相传是在第一次“惹红军”之后。当时一支部队押着几个俘虏和叛徒进村,老百姓分不清究竟是“红老爷”还是“白老爷”,老远看到部队来了就逃往对面密林(这叫“走兵”,在那个年代是常态)。一个外来做布料生意的潘姓客商没来得及跑掉,被抓住了,连同俘虏一起被押进了老屋。

枪响、火起,部队撤离。如同半个多世纪之前那次一样,老百姓等到队伍的尾巴过了竹园下,才开始下山救火。下山的百姓发现,那个潘姓客商躺倒在老屋外面的一片空地上,双手还被反剪在背后绑缚着。他说,那些人处决的是叛徒而不是俘虏;他被捆绑着扔在屋里,大火点着后他逃到了楼上,撞开一扇窗户,跳到了紧挨着老屋的灶房顶上,再从灶房顶跳到了更低的猪圈,然后跳下地。

在我8岁那年(1980年。当地习惯于用虚岁,本系列文章的岁数指的都是虚岁),父亲把当年救了潘姓客商的那间灶房、猪圈都拆了,在地基上开始建新房。由于家里没钱,新房陆陆续续修建了好几年,在此期间我们依然住在老屋里。直到我13岁上小学五年级,老屋才最后被拆掉。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ecGWUdibbB7wKWGXYSIPQicv7uS8J0dpfICIesiaXqWH28EYzYpu5X7A7X56je0FCEAKeJ5bMPGZwB6jUsdMyBbuw/640

绿树掩映中的小村

关于老屋,还有两件事记忆深刻。

从大约两三岁开始,二哥每隔几个月就会让我站在一楼起居间靠墙的一根木头柱子(不是被“长毛”砍过的那根大柱子)前面,用石头或剪刀在柱子上刻下我的身高。父亲每年将陈猪腿挂在那根柱子上,两个饥饿而贪吃的哥哥有时就用小刀子从猪腿上割下瘦肉生吃。老屋被拆掉的时候,我眼看着那根刻着我身高的柱子被推倒、被人运走,曾经留恋了好一阵子。

另一件事是在生产队时期,我最小的堂哥是会计,他偶然发现我已经学会计数和算数,就在生产队“出牛粪”的日子安排了我一个任务,让我记录每个社员挑担过秤的数字。牛圈就在我家边上,过秤记账都在我家门口,我于是用木炭把数字写在老屋的墙壁上。与大人习惯性从高写到低不同,我还很矮小,早晨从墙脚开始往上写,下午就需要站到凳子上,晚上站到桌子上。最后把数字加和写在最上边,几个社员分别挑了多少斤,老远就看得清清楚楚。

后来,堂哥有机会就把类似的计数、算数活交给我,老屋的那面墙壁成了我练习加减法的纸张,上面用木炭写的阿拉伯数字擦了又写写了又擦。那时我还没有进学前班,但从这件事意识到了识字和算术同样重要——当时我还不会写社员们的名字,墙脚下的名字还是堂哥帮忙写的。

老屋拆掉后,里面的废旧木料被宁波人运走,卖了一千多元钱,多户人家平分。那在八十年代中期的农村属于一笔巨款,我家造新房,前后花掉的钱也远远没有到这个数目。这些旧木头为何如此值钱,当时我们很是不解,后来才知道他们买去是用来修葺一些古老建筑,用这种老木料可以不必做旧。回想起来,那两根大柱子恐怕得值不少钱,但却没有运出去卖掉,而是被我大堂哥锯成了好多块做了家具;柱子下面的雕花石座不知道去了哪里,那完全可以当文物了。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