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武汉肺炎疫情的“元凶”冠状病毒(2019-nCoV)很快被确定,这既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成就,也是整个社会理性度提高的表现,对疫情的控制有着积极意义。但在疫情控制的民众教育上,仍然存在着一定误区,尤其在有大量缺乏专业知识的媒体参与的情况下。例如,民众纷纷抢购防护用品导致口罩脱销,这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民众对冠状病毒防护认识上仍然存在欠缺。除了对口罩在防护疾病认识上的不足,在包括冠状病毒在内的传染性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防护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病菌传播途径强调得不够。对传播途径的认识意味着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以下我们将对这一途径给予介绍。这就是病菌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物媒传播(fomite transmission)。
物媒传播顾名思义是指通过物体媒介传播传染性疾病。再具体点,是指感染者把病菌沾染在物体表面,未感染的人通过残留在物体上病菌得以感染。一个常见的例子是感冒的人通过打喷嚏(把病毒喷溅到物体表面)和触摸门把手传播感冒病毒,另一个现实中也很常见的例证是准备食物时,由于使用未清洁的切菜板等备餐工具导致食物间的交叉污染。
残留在物体表面的病毒或细菌引起感染,意味着病菌发生了物媒传播。之所以提出物媒传播的概念,因为这与病菌通过空气、被污染的水体或以其他方式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不同。致病病毒和细菌种类很多,传播上各有特点,某些病菌更容易通过物媒传播。
那么,是不是只要在物体表面上发现活的致病菌,就意味着这种病菌就可以通过物媒方式传递给人呢?并非,病菌传播的风险取决于许多因素。 这些包括:
- 致病细菌或病毒的类型
- 细菌/病毒的暴露量(多数病菌只有到一定数量才可能有传染性)
- 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温湿度
- 物体表面的物理性质(光滑、粗糙还是多空隙等)
病菌从动物或者人传递到物体表面有很多方式,例如打喷嚏和咳嗽可将病菌直接喷散在物体表面上,立式小便和冲马桶时可能形成雾滴并扩散到其他物体表面,空调、换风机、加湿器等也可以在房间内传播细菌,但物体表面被感染的最主要方式是通过手触摸。
打喷嚏或咳嗽后不洗手、上厕所后不洗手、接触其他可能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后不洗手的人,都可能使病菌传播到手触摸的物体表面,导致病菌继发传播并最终可能传递给其他人,引发传染性疾病。而减少病菌物媒传播的最重要措施是洗手。不管哪种情况下接触了自己或者他人的身体分泌物,打喷嚏,换尿布,接触生鲜肉食后,都需要认真洗手。
表面清洁剂可以减少感染的传播。 但并不是所有的消毒剂在杀死所有病毒和细菌方面都能发挥同样好的作用。一些病菌比其他病菌更易或更难被某种特定的清洁剂清除。即使这种效果不是100%有效的,定期清洁那些可能和传染性体液接触的物体表面仍然是降低物媒传播风险的重要手段。如果与患有传染病的人一起生活,这点尤为重要。
人乳头瘤病毒和肝炎病毒均可通过物媒方式传播,但物媒传播在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和胃肠道疾病中更值得重视,常见的病菌有:
-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 鼻病毒
- 流感
- 冠状病毒
- 轮状病毒
- 腺病毒
- 诺如病毒
- 艰难梭菌
- 手足口病
在疫病防控上,需要重视的环节不能给予足够重视,不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却被夸大关注,这二者都为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带来不利因素,导致不能及时有效地阻断病菌的传播和引发不必要的社会性恐慌。权威机构的针对性防护建议多是基于大量实证数据给出的,只有严格遵照才能对自己和家人做到有效防护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