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痛风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痛风的控制最短可总结为“节食、戒酒、吃药”六个字,但真正要做到却没那么简单。无论如何,认识和接受其中的医学原理和科学事实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大吃大喝一顿之后,第二天突然脚又肿又痛。有点经验的都知道,这可能是犯痛风了。
痛风这个病名,毋庸置疑引自中医,字面上看又和“风”有关。中国现代医学选择这个名字,主要是因为中医所描述的痛风(又名痛痹)体现了该病的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来得非常快,就像被风吹出来的一样。西方古代医学对痛风病因的认识高明了一点点,但也没高多少,认为是血液当中的有害物质滴到了关节内部和周围。
现代医学对痛风的认识还不够完全,但已基本锁定了尿酸这个关键物质。不管是探讨痛风的起病、加重还是诊断治疗,都离不开尿酸。不过仅仅是血液中尿酸高还不一定会发生痛风,有些人痛风发作时血液中尿酸水平还是正常的。引起人们疼痛的,是尿酸形成的结晶。尿酸的结晶是一种针状的物质,最容易在关节和肾脏等部位形成。结晶聚集到足够大,肉眼可见就叫做结石。在关节部位的叫做痛风石,在肾脏的叫做肾结石。
这些结晶在很多没有痛风的人身上也有,也许大部分人一辈子都不会出现痛风。能溶解掉的自不必说,如果溶解不掉人体会将这些结晶包裹起来,与外界隔离开,不会造成炎症。但假如短时间内尿酸升高太多太快,以及某些刺激因素如运动、暴饮暴食、喝酒、手术、脱水等,就会让这些结晶刺破周围的包裹。人体的免疫系统讨厌除了自己固有的固体结构之外的任何固体成分,一旦发现就会启动炎症过程,企图将这些东西重新包裹或者清除。
也就是说,已经出现痛风的人,即便是第一次发作,这些疼痛部位(如最常见的大脚拇指),也很早就开始聚集痛风结晶。人体内部只要是需要很长时间积累的东西,要想等它们自然消退,大概也需要同样长的时间,在很多情况下就永久定居了。既然很难清除,那么第一次发作之后,如果什么也不做,就要做好第二次、第三次发作的准备。
或许有人觉得偶尔痛一两下无所谓,正好还可以找借口休息一下。大多数痛风发作即便不用药物,也可以在24小时之后开始减轻,在几天之内完全消失。但如果是不加控制地反复发作,疼痛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连续痛几个月的也有。肾脏结石还有导致肾积水,继而肾功能衰竭的可能。反复的关节损伤最终会导致关节变形,影响活动。痛风反复发作还可能和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有关。最终影响寿命,俗称早死。
既然痛风的主要罪魁祸首是尿酸,那么预防和治疗痛风也应以尿酸为中心。比如最常用的抗痛风药别嘌呤醇,作用机制就是减少尿酸的生成,以及减少嘌呤的生成,因为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就是尿酸。按时服用可以预防和减少痛风的发作,同时避免或者延缓痛风对身体的损害。
食物中的嘌呤是尿酸的主要来源,而嘌呤在很多食物中的含量很高,所以饮食是预防和控制痛风的重要手段。其饮食原则与众所周知的三高(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的控制和预防基本一致,如控制体重,低脂或无脂,多种碳水化合物,足量饮水,等等。这些做法不仅对痛风有好处,对总体健康也大有裨益。除此之外,痛风还有自己特殊的饮食禁忌,如戒酒。饮酒会使体内水分减少,相对尿酸浓度增高,啤酒里的很多成分还会增加尿酸的产量,所以痛风病人尤其不能喝啤酒。痛风病人也不宜吃太多海鲜,因为有些海鲜中嘌呤含量较高,比如鳀鱼、鲱鱼、沙丁鱼、鲑鱼、黑线鳕鱼、鲭鱼、金枪鱼、蚌类、贝壳类(来自Mayo Clinic)。控制饮食可以减少痛风的发生,但需要注意不能过度倚重,因为其作用还达不到替代药物的程度。
对于慢性病的控制,往往需要个人意识、社会和家庭配合下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改变,再加上处方药物,三者共同努力,缺一个都很难达到最佳效果。就像痛风,如果个人有很强的愿望控制饮食和戒酒,也很听医生的话服药降尿酸,家人也很支持,但身边有一大帮软磨硬泡让你大吃大喝的朋友、同事和客户,这病就好不了。或者过于相信自己的身体素质,迷信食疗保健,已经达到必须吃药控制的水平却不吃药,那病情也很难得到控制。
治疗痛风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痛风的控制最短可总结为“节食、戒酒、吃药”六个字,但真正要做到却没那么简单。无论如何,认识和接受其中的医学原理和科学事实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