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医事件频频发生,16日多部门联合发文,暴力伤医、医闹等行为将被惩戒。但对于病人来说,只有尊重科学,信任专业人员,医生、病人、病人家属全力以赴,才能使病人的权益获得最大保障。
我第一个工作单位的消化内科和血液科安排在同一个病区。尽管是三甲医院,但单独一个科室的医生太少,倒夜班负担太重,所以平时大家一块轮换上班。偶尔病床调不开,两个专业的医生也会互相照顾非自己专业的病人,所以我得以认识很多白血病病人。
白血病不像胃炎、肝炎这些常见病,一个地区每年的新发病人很少,所以住院的基本都是回头客,每个病人每年都要住好几次院。很多在天津、北京的医院也都看过病,住过院。也有相当的比例曾经放弃正规治疗去找神医、偏方。血液科的丁主任是滨医校友,是位个头不高的女主任,但魄力惊人,在当地建立层流病房开展骨髓移植的时间比省城大医院还早。
根据我的观察,血液科最难对付的病人是初诊病人。首先,初诊病人对自己所患疾病的知识基本为零。其次,初诊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最低。医生说这个病很严重,病人心里想医生是不是要骗我的钱;医生说这个病得赶紧治疗,病人心里想医生是不是要骗我的钱;医生说这个病积极治疗还是有希望的,病人心里想医生是不是要骗我的钱;医生说什么治疗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成功,病人心里想医生是不是要骗我的钱。医生不是傻子,病人所思所想都能感受到。所以相当一部分初诊病人要走弯路。给面子的,就说要回家考虑考虑。应该立即化疗的病,说什么回家休养一段时间,等身体好些了再化疗。休养个鬼啊!白血病是能够休养好的吗?不给面子的直接和医生翻脸,骂骂咧咧出院的也有。
而大多数反复就诊的病人,和医生护士的关系都很融洽。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初诊时的不信任走过来的,吃过亏上过当,受了医托和骗子的蛊惑,差点延误病情。一边求医一边学习,有些病人对白血病的了解甚至超过了我这个非血液病专业的内科医生。
最让我感动的不是经过治疗恢复了正常工作生活的病人和医生护士之间的亲密,而是那些最终效果欠佳、走向死亡的病人家属对医生的理解和宽容。曾有一个20来岁的白血病小伙子,治疗效果不好,好多次都是靠着输血和抗感染抢救回来。但最后一次,从主治医生到主任都感到没有办法了。最后一次发烧,病人的母亲问医生还有什么办法吗?看医生无奈的表情,她笑了笑,说:“我那还有一个退烧药,我再试试吧。谢谢!”就这一个笑容,差点让我们的眼泪流出来。
基本上病人对医生有多信任,医生对病人就有多尽力。对于把自己当家人的病人,医生也会把他们当家人一样。得益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油田的优厚待遇,我当时所在的医院早期硬件条件比同时期的北京大医院都不差,一个标志就是这个医院曾有自己的完整血库,可以自己采血和储存血。忘记从哪一年开始,政府取消了医院的自建血库,改为市中心血站统一供应。血液科是用血大户,受影响自然最重。因为历史的原因,隶属地方的中心血站不太会照顾和地方貌合神离的油田医院。为了病人,当时已是市人大代表的主任时不时请血站的人吃饭,拉拢关系。
那个医院我已经离开了好几年,不知道现在的医患关系如何。在医患矛盾逐日升级的今日,应该也不会幸免。为什么会单独回忆起血液科来,自然和这几天让人心焦的罗思琪被医托残害有关(编者按:指2015年急淋白血病患儿罗思琦的父亲受医托蛊惑,让女儿接受无照行医的中医潘德孚治疗一事。参见作者《放过孩子》一文,收入文集《健康不忽悠》)。同时,血液系统疾病又是最体现医患全力以赴的典型。要求医生和病人、家属严格按照科学的步骤,一丝不苟地执行,才可能获得最多生的希望。差一点点都可能导致彻底的失败。由于白血病病人很多都是年轻人甚至未成年人,失败就更让人痛惜。
医患矛盾、病人对医生的不信任,以及医生由于不被信任产生的消极抵触,这些受大环境影响,个人难以改变。但掺杂在其中的各路医托、医骗,他们毫无怜悯心,也不懂最基本的医学常识,应该受到所有人的唾弃。别说拒绝科学诊疗转投骗子,不耽误正规治疗同时求安慰都不行。不信任专业人员,又不尊重科学,凭什么让医生全力以赴。
本文发表于2015年,收入《健康不忽悠》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