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艾滋病是在哪一年发现的?
1981年,有几个实验室分别报告在同性恋青年男子群体中诊断出一种新的传染病——艾滋病。随后在世界各地开始了一场鉴定、分离其病原体的竞赛。
2. 艾滋病病原体是如何发现的?
1983年1月,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蒙塔尼、巴尔-西诺西及其同事首先在巴黎一名患者的淋巴结分离出了病毒。蒙塔尼实验室在1983年5月20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了这个发现。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盖洛实验室也在同一期的《科学》上发表了两篇有关艾滋病毒的论文。两个实验室随后展开了一场关于专利权和发现权的争夺。
3. 中医药能够摸索出治疗艾滋病的方法吗?
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有时是可能摸索出针对某些疾病的某些治疗方法的,但是这并不适用于像艾滋病这样的新型疾病。古人对艾滋病闻所未闻,“几千年的经验”毫无用处。历史地看,中医药对治疗传染病乏善可陈,肆虐了几百几千年的老传染病最终都是靠现代医学通过疫苗接种、抗生素药物得到控制乃至消灭的。
4. 其他国家的传统医学有治疗艾滋病的方法吗?
有,但和中医一样不可信。例如,冈比亚卫生部在2007年发表声明,冈比亚总统根据“传统医药的家庭知识”和“古兰经的教导”,用草药和香蕉制成了一种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临床实践”证明这种药物有确切疗效,一些病人体内已经不存在艾滋病病毒。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相信、引进这种药物,免费提供给中国的艾滋病病人?
5. 媒体所采访的患者常常声称中医如何有效地治疗艾滋病,可信吗?
对这类中医药如何神奇的报道或广告,只要记住现代医学的这条金科玉律即可不受其蛊惑:个案证明不了疗效,患者的证词不能做为疗效的证据。某个患者吃了某种药治好了某种病,并不等于就真的是那个药在起作用,可能是自愈,可能是心理暗示的作用,也可能是误诊。要确定一个药物是否有效,必须经过一定规模的临床试验,必须有吃安慰剂的对照组做对比,以排除安慰剂效应(就是说,排除心理暗示的影响);而且必须双盲(在实验过程中医生和患者都不知道患者吃的是药还是安慰剂,只有第三方知道),以排除主观倾向。
6. 即使不能治疗艾滋病,那中医是不是能够改善某些临床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所谓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基本上都是些没有客观衡量指标、很模糊的描述,与病人的心理状态、生活状况有关,并受评判人员的主观倾向的影响。这些所谓的改善,即使是真实可靠的,也无法排除是病人受到心理暗示产生的安慰剂效应,而不是中药真的产生了疗效。
要排除安慰剂效应和主观偏差,就必须进行严格的临床试验。国际医学界公认,临床经验(或所谓“临床实践”)并不能证明药物的疗效,最多只是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初步的参考。随机分组、有安慰剂对照、双盲、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才是证明疗效的可靠方法。用以治疗艾滋病的化学药都是通过了临床试验的,所以被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认可、使用。而国内用以治疗艾滋病的中药,并没有哪一种被临床试验证明了疗效。
7. 即使没有疗效,死马当做活马医,把中药当成安慰剂给艾滋病病人使用可以吗?
把没有经过临床试验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药物直接用于临床实践,实际上是以治疗的名义对病人做人体试验,即使不收取费用,也是违反医学伦理的不人道的做法。许多中药已被发现有毒副作用,甚至严重的毒副作用,更多的中药由于缺乏研究其毒副作用尚不明确。那么我们就不能不担心,这些被用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中药,是否不仅没有疗效,反而会对病人的健康造成伤害?即使是把中药当成安慰剂给艾滋病病人使用,也应该首先保证其安全性。
编辑:张一鸣;审校:夏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