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普公益与商业的问答

本文为免费阅读文章。

心蛛,猫头鹰作者,核物理与粒子物理专业副研究员,同时关注行为心理学、自闭症等领域。

以问答形式整理一点个人关于科普的思考,与读者一起探讨。

  • 科普应该免费吗?

科普不应该免费。

实际上,自古以来,科学知识的产生与传播都是很昂贵的。在古代,柏拉图学园、亚历山大图书馆等并不是普通平民或奴隶能够享用的。互联网时代能够得到的免费资源很多,但多数是盗版,这不是正常渠道。

 

知识是无价的,这并不意味着为传播知识而付出的劳动就该免费。科普是需要劳动付出的,科普作品是劳动的成果,享用他人的劳动成果,理所当然不应该免费。为科普作品付费是对作者劳动的一种最基本的尊重。

  • 科普不应该是公益吗?

科普是科学与民众之间的桥梁,科普对提升社会整体的科学素养有益,民众科学素养的提升对社会而言是好事,但对社会整体有益的不等于公益,比如商业对社会整体有益,但商业不是公益。

科普不是公益。有一部分科普带有公益性质,但从根本上来说,科普不是公益。

  • 你说的科普究竟是什么?

“科普”即“科学普及”的缩略语,指的是传播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等与科学相关内容的行为,也可叫“科学传播”。

广义的科普可指代所有与科学传播相关的活动及内容;狭义的科普特指对公众进行科学传播。

科技新闻也会把科研中的前沿内容以较通俗的方式介绍给公众,但这些新闻的内容本身通常需要进一步的检验。狭义地讲,科技新闻不能算是科普,其本质还是新闻。

  • 科普与科研有什么区别?

科普与科研在内容、面向对象及形式上有显著的区别。

内容上,科普传播的通常是科学研究中已经获得认可的内容,尤其是特定领域的常识。科学研究面对的则是那些前沿的、存疑的、需要检验与拓展的与科学有关的内容。

就面向对象而言,科普面向的通常是公众或外行,因此,科普作品需要照顾受众的水平,在内容的选择、组织及展示形式上需要根据情况进行调整。科普起到的是桥梁作用,其本身并不注重产生新的知识。科研活动面向的是特定的领域,它注重检验已有的知识以及产生新的知识。科研作品面向的是同行或专家,其受众有共同的知识基础,不需要顾忌受众的接受能力,在内容表达上特别注重清晰且无岐义。

科普以文章或书籍的形式为最普遍,这类文字的撰写叫科普创作。科研领域与之相对的是科研写作,其形式有专业论文、技术手册、专业书籍、进展报告,等等。科研写作有一套成熟的规范,而科普创作则灵活多样。

随着技术的发展,科普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样,手机程序、实物展示、线上线下的互动等模式也在逐渐兴起。虽然科研在过程中其形式十分复杂,但其成果的展示形式仍然较为固定,最普遍的仍然是论文、专著与专利。但其他形式的科研成果展示也在兴起,如数据库、计算机程序等。

  • 人们为什么需要科普?

因为科学知识是迄今为止最为靠谱的知识,人们需要用这些靠谱的知识来解释复杂的世界,应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诸多问题。

基础教育为人们打下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十分重要,但其涉及的面及介入深度是有限的。人们需要职业训练来进一步拓展并深化在特定领域的知识。科学研究是一个过程,实证与证伪、同行评议是这个过程的基石。科学知识涉及的领域十分庞大,结构也越来越精致且复杂,科学研究的过程性质意味着科学知识时刻处于发展与变化中。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学习科学知识是一项终身的任务。全才已死,现实中只存在终身学习着的博学者(polymath)。

科学研究者需要时刻关注本领域的进展,这是其职责所在。外行需要补充或刷新某领域的知识,光靠基础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阅读该领域的专业文献往往又不太现实,因此,针对外行的科普是必需的。

学习的终身性质、科学自身的复杂与不断发展特性,这些让科普变得越来越重要。

  • 既然知识是无价的,那么该如何给科普定价?

“金银有价而知识无价”,这是一种流行的说法。既然知识是无价的,科普作品又是在传播知识,那么,科普免费不是应该的吗?的确,我们常常会获得免费的科普作品,尤其在网络时代,各种标着“科普”的文章也算是铺天盖地,似乎都在践行着“知识无价”的理念。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无价”中的“价”指的是“价格”,“无价”通常用来表示某种东西是极其珍贵的,其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知识无价有两方面的含义:

有些知识的价值是因为应用太普遍而无法衡量其巨大价值的。比如,牛顿力学的发现导致整个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变,建筑、机械、交通等无数行业都在利用这个基本知识,它的价值确实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其次,有些知识的价值还没被挖掘出来,故无法衡量。比如,早在19世纪中期,阿达·洛芙莱斯(Ada Lovelace)就已经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程序,直到一百多年以后,计算机程序才真正开始发挥出巨大的威力。在此之前,极少有人能够预见并真正衡量编程知识的价值。

科普作品是科普创作的劳动成果,劳动都有付出。创作一篇好的科普作品并不容易,光掌握相关的知识还不够,还需要预估公众的知识水平、收集素材及组织加工文字、构思好的形式,等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专门开设了一门研究生课程,需要一年时间来培训研究生的科普创作技能。总之,科普创作是一个技术活,不仅要具备知识,还要具备技巧,精良的科普作品是高智商的劳动结晶。科普创作的付出在于作者的学习投入、时间投入与创意投入,比如使用创作工具、进行触发灵感的活动及个人状态调整等。

知识的价值无法衡量,但劳动的投入是可以衡量的。对科普活动的投入进行评估,则可以为优秀的科普作品标定一个大致价格,以回报作者的劳动。当然,如果科普作品是团队的协作成果,这儿的“作者”则指创作团队。

  • 网络上那么多免费科普,“免费的是最贵的”,这对吗?

免费的科普作品大概有三类:

一类是作为产品宣传所附加的科普作品。这类作品会简要附加一些相关的知识,目的在于让读者对他们的产品产生兴趣。其结论很明确,就是说相应的产品好。这类作品并非完全不可信,只是它们良莠不齐,是否可靠需要读者自己来把握。这类科普往往在具体的产品上花大量功夫,可依据这一点来识别它们。

一类是作为公益宣传的科普。其质量及可靠性由宣传者来把握,也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但比广告宣传相对可靠一点。

一类是个人或组织的作品。这类作品之所以免费,是因为作者有分享的欲望或者有做公益的欲望。

当然,实际情况比这种简单的三分法要复杂。比如,有些作品虽然打着个人的名号,但内容却是在为某些产品做广告。

“免费的是最贵的”是一种流行的说法,这有几分道理。

首先,要警惕那些本质上是某些产品的宣传广告,却打着免费旗号,伪装成公益的科普。通常情况下,它们所宣传的产品因为存在问题才需要用“免费科普”作为幌子,其作品往往会故意忽略或篡改那些不好的事实,影响用户的判断。因此用户的最终付出常常比正常产品更多。
其次,公益科普涉及的面是有限的。公益无法满足人们所有的需求,而几乎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需求。如果只看公益科普,最终仍会花费大量的精力或金钱去解决特需的问题,倒不如一开始就针对特需的科普付费阅读来得便捷。

  • 科普与商业冲突吗?

不冲突。

商业的本质是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科普的本质是科学知识与受众之间的桥梁。科学知识以及掌握具体科学知识的人都是资源,不妨称之为科普资源。科普资源与受众之间的通道可以是公益性质的,但特需性质的更普遍。构造特需性质的科普桥梁,让受众为这种服务买单,这本身就是满足特定需求的商业行为,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是有利的。科普可以商业化,其作品的质量与成熟可靠的模式很关键。

  • 什么样的科普形式才是正常的?

社会的整体进步依赖于多数个体的进步,以及具备先进知识与技能的个体数量的增加。科学知识再无价,如果继续焚烧布鲁诺、审判伽利略、打击方舟子,阻止科学知识的发布与传播,报复揭露真相的人,科学知识就很难发挥作用。

好的科普会促进社会整体认知的进步,带有公益性质。正是如此,不少有见识有担当的人才热衷于科普,在网络上发布不少好的免费科普作品。另一方面,公益组织与政府部门也会发布一些免费的好科普。

社会需要公益,但公益也是劳动,需要有投入。政府及组织所进行的公益科普,其投入来自于社会或者某些行业组织。这种投入是有回报的,当社会整体认知提高时,这将惠及社会整体或者某些行业。个人凭一腔热忱做公益科普,如果做得好,也是有回报的,至少是名气,或者取悦自己。然而,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公益科普在短期内往往只有投入而没有回报。若没有持续的投入,公益科普很难持续或者保证质量。

人的需求是非常多样化的,我们要能够区分公益与特需。简言之,公益是满足对社会整体有益的少数类型的需求,这类需求往往是个体不愿意投入的,或者投入过大的,或者距多数人生活较远的。公益的面是有限的,人的特定需求是多样化的。针对特需的商业行为才是解决人类需求多样化的有效手段。

个人认为,正常的科普形式应该分为这样两类:

公益科普。由政府、组织或个人参与进来,就那些影响社会整体的问题进行科普,比如疫苗、转基因、辐射等问题。这类科普通常是免费的,但其投入需要社会整体的支持,通常以政府投资、公益募捐、义工等方式投入。
特需科普。满足特定人群及个体的需求,或者满足那些虽然很普遍但还没有到影响社会整体程度的需求。比如,信息美学(information aesthetics)很有趣,但了解与否,对社会整体科学素养的提升并没有太大影响。这类科普适合以商业服务或者兴趣小组的方式开展,其收益可直接用于作者的酬劳。

科普的受众也要恰当对待科普。如果科普令你受益,你需要表达最朴素的感恩。如果是公益科普,你的感恩就是将相应的知识转化为你的良好行为,做对社会整体有益的事情。比如戒烟、遵守交通秩序、用科学的方式帮助他人(如心肺复苏急救)及保护环境(如不乱放生),等等。如果是特需科普,最直接的感恩方式就是购买作者的作品,比如作者出版的书籍等,为作者的服务买单。除了公益科普,不要期望免费的特需科普作品。免费的午餐可用于人道救援,但不该是正常人的生活模式。

科普活动是一种劳动,尊重劳动需要恰当的方式。

审校:夏健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