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强化免疫就是危害社会

文|棱子

“我们家孩子已经按照免疫计划接种了疫苗,还要接种强化免疫的疫苗么?” 对于没有专业知识的家长来说,有这样的困惑是可以理解的。

这个问题里涉及两个不同的概念:个体免疫和群体免疫。

我们知道,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激活个体的免疫系统,形成免疫应答和记忆,从而保护该个体以后免受传染病病原体的感染。也就是说,个人接种疫苗只能保护自己,而少数人接种疫苗并不一定能阻止传染病的传播。而且,每个国家或地区总有些人因为各种原因——年龄、过敏、免疫系统有缺陷,或者因器官移植等需要抑制免疫系统等等——无法接种或者无法形成有效的免疫应答。为了防止传染病传播,保护那些没法接种的人,保持整个社会的健康,我们必须在个体免疫之外采取其他措施,这就是群体免疫。

群体免疫的理论认为,某个群体中大部分人通过接种而获得免疫力之后,就能形成免疫屏障,阻断病原体在群体中的传播;就能保护少数不能接种的人、保证整个社会的健康。为了实现群体免疫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根据自身的免疫接种情况制定了适合自身需要的免疫体系。

中国大陆的免疫体系包括计划免疫和针对一些传染病的强化免疫,其中有脊髓灰质炎和麻疹。计划免疫是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与之相关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目标人群接种,使人体获得对这些传染病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控制、消灭传染源的目的。理论上,计划免疫可以覆盖所有易感个体,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但是,实际情况远未尽如人意。因为交通不便、区域发展不平衡、愚昧观念影响、担心疫苗安全性等原因,有些人可能没有完成计划免疫,就没办法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因此,计划免疫的“计划”往往不能完成,这时候强化免疫就派上用场了。

强化免疫是计划免疫的有力补充:在针对某种传染病的发病或流行情况以及人群对该传染病的免疫状况进行分析后,国家或地区做出决定,在短时间内对某年龄段人群进行普遍免疫。

“强化”即不考虑个体的接种历史,实行强制性普遍免疫。这是基于实际情况做出的合理决策。因为在现有条件下,并没有一个全国范围内统一的信息系统来记录、追踪并掌握每个小孩的免疫状态,也没办法及时通知未完成计划免疫的人补种疫苗。要准确鉴定每个人的实际免疫状态(是否接种、是否产生免疫应答)再进行补种又是一个费时费力费钱的浩大工程。因此,在一定成本下,只能根据实际情况用强化免疫尽量覆盖需要免疫的人群。这是一个可操作的、有效的公共卫生政策。客观事实也证明,强化免疫的效果是显著的。如果将来建立起有效的信息系统,可以及时联系漏种疫苗的人进行补种,不再需要通过全国范围的强化免疫,就没必要再采取目前的强化免疫,还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按照计划免疫接种过的孩子再进行强化免疫也是有益无害的。计划接种对个体并不是百分之百有效的,如果还没有形成个体保护,那么强化免疫就可能形成免疫应答从而保护个体。即使个体已经有了免疫应答,强化免疫也可以增加相关抗体的浓度、促进抗体成熟、增强抗体对抗原的亲和性。有人担心强化免疫的风险,其实接种疫苗的风险本来就极低,在此前接种并未出现风险的情况下强化免疫,出现风险的概率会更低。

作为公共卫生政策的执行者,更有必要通过学习深入理解群体免疫理论和强化免疫政策;积极宣传、推动公共卫生政策的实施,以消灭传染病,保证整个社会的健康。如果在学术上有不同意见,可以通过专业的学术论坛或者发表论文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同行专家进行探讨。像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陶姓工作人员那样,经常在公共论坛或者自媒体发布反对强化免疫的言论,劝阻公众进行强化免疫,是极其错误的。这种言行会让广大并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困惑,会让很多人觉得强化免疫是没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实际上,此类言行破坏了“每个人都要积极参与免疫接种”的舆论氛围,破坏了国家的公共卫生政策。

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政策,强化免疫既有完善的理论基础,也有成功的实践经验。为了整个社会的健康,普通人(尤其是家长)即使不理解这些概念,也应该相信科学、相信科学家、相信国际和各国卫生机构,尽到公民的义务——按照要求完成强化免疫。这不但对自家小孩有益,还可以形成一个积极接种疫苗的氛围,正面影响那些因为误解而不愿意接种的人。

作者简介:棱子,原名郑怀信,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生命科学学士学位和工商管理双学士学位;后在纽约州立大学获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病原菌营养吸收,致病机理,药物筛选,宿主免疫应答,以及病原菌与宿主免疫系统关系的研究。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