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淘汰东道主巴西队,两边的球员和球迷都泪流满面,不过一边是喜极而泣,一边是痛哭流涕。估计与此同时,很多电视前的观众也有同样的反应。
哭的医学定义离不开眼泪,但眼泪分三种,一种是生理性的,我们日常无时无刻不在分泌的眼泪,帮助眼球保持湿润。因为量比较少,所以平时感觉不出来,但如果少了就会感到眼睛干涩。第二种是反射性的,当眼睛受到刺激或伤害的时候出现,典型的是切洋葱和吃芥末。第三种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情感相关的流泪。
一般认为流泪意味着悲伤和痛苦,但我们都知道在愉悦和幸福的时候也会哭泣,比如最近网络流行的“美哭了”。这样的流泪和前面两种很不一样,除了发生的诱因不一样外,情感相关的眼泪里还含有很多的激素和电解质。
人类与情感相关的中枢神经是下丘脑,下丘脑也是植物神经中枢,相比人的高级大脑,这一部分神经系统比较原始,不受人的意志控制,但也不是完全独立。大脑感知到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情感的触发点,从而激活下丘脑。下丘脑会通过分泌多种神经递质,调动植物神经系统。这些神经递质可以帮助运动中的运动员调动心肺肌肉的储备,有些神经递质还有产生镇痛和欣快感的作用。乙酰胆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神经递质,身体的很多组织都有乙酰胆碱的受体,肌肉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与其结合就会是肌肉产生收缩,分泌的越多,收缩能力就越强。泪腺上也有乙酰胆碱受体,所以结合后会促进泪腺的分泌,分泌的速度和量超过鼻泪管的导流能力,就会产生眼泪。
大多数流泪发生在高潮或者比赛结束的瞬间,可能的原因是这个时候也是乙酰胆碱分泌的高峰,另外人体可能需要流泪、欢呼、颤抖这样的活动将多余的乙酰胆碱,还有其他很多神经递质消耗掉。
胜利的哭泣对很多人来说感觉很好。悲伤的哭泣虽然起于痛苦和伤害,但很多人哭过之后也会感觉好一些。有不少人将哭泣作为疗伤的良药,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如此,有些人哭过之后感觉反而更糟糕。后者大部分是有相当抑郁和焦虑倾向的人。
除了情感宣泄,哭泣可能还有很重要的社交功能,比如吸引他人的注意,以及达成某些不哭泣情况下难以达成的目的等等。哭的习惯因人而异,大多数人同意女性比男性更加爱哭,但同一性别里面泪点相差也是很大。有过受伤经历的人更加爱哭。
泪点高的人和泪点低的人在一起往往会感到尴尬,不知道怎么去应对,有专家给出四个建议:
首先要明白一点,没如果你什么也不做,会让哭的人感觉更糟。
尝试做一些表示支持的事情,做什么根据你和哭的人的关系怎么样以及当时的情况。“拥抱一个你不太熟的人不一定合适。只是简单的,表现出同情心的倾听就可以了。”
不要事先假设你知道怎么去安慰别人。“关系越不那么亲密,越应该先从问对方有什么可以帮助的开始。”
要明白在大庭观众之下哭泣的人,比只在两三个熟人面前哭的人感觉更不舒服。但即便在大众场合,哭泣的人也欢迎陌生人的支持。
(本文转载自健康中国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