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溯源

自恽鉄樵以降,中医对经络的主体认识是,这是一个不同于神经和血管的复杂而又极有规律的网络组织;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肉眼不可见,现代中医们煞费苦心用尽聪明才智和高新科技也找不到经络的解剖实体。

自《黄帝内经》以降迄恽鉄樵止,经络一直是可见的,它的体系是完整的,并且是固定成形的,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共同组成。这些是中医的常识,不必引经注典来说明。

 

从可见到不可见,是现代中医对中医理论的革命性发展,此不待言。《黄帝内经》的经络又是怎样发展而来的呢?它真的就是血管吗?或者说,不是血管吗?自马王堆简帛医书问世以来,我们有了更清晰的答案。

马王堆简帛古籍有医书14种,是迄今最古的医书。其中有两种《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称《足臂》)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称《阴阳》)是《黄帝内经》之《灵枢.经脉篇》(以下称《经脉》)的滥觞。这两部脉学专著与内经的区别和关联主要有以下几点:

1、《足臂》和《阴阳》尚未出现“经络”一词,也没有“经”,只有脉:《足臂》是“温”(脉的古体)和《阴阳》是“脈”(脉的假借字)。我们的远祖非常朴实,应该没有现代中医那么深刻奥妙的想法,这些“脉”,想必是肉眼看到的,而不是循经感传或内证实验得出的。

2、脉只有11条,较内经少一条。11这个数字一看就不高大上,一点奥妙也没有;但是,老祖宗可能看到的就是11条。

3、名称有显著的关联,11条脉和12条经脉所指之实体显然一致。《足臂》是:足泰阳温、足少阳温、足阳明温、足少阴温、足泰阴温、足厥阴温、臂泰阴温、臂少阴温、臂泰阳温、臂少阳温、臂阳明温。少了一条“手厥阴脉”。《阴阳》是:手钜阳脈、少阳脈、阳明脈、肩脈(=臂泰阳)、耳脈(=臂少阳)、太阴脈、厥阴脈、少阴脈、臂太阳脈、齿脈(=臂阳明)、臂少阴脈。同样少一条“手厥阴脉”。而肩脈、耳脈、齿脈的命名朴素之极,简直就像今日解剖学的肩动脉、耳动脉、齿动脉一样,连个阴阳也没有。

4、两个版本的11脉基本已有阴阳属性,但与内经相比,还没有与脏腑功能相配套,更没有五行属性。内经12经脉阴阳井然,数字对称,联络脏腑,隐含五行,奥妙无穷,显然也如现代中医一般,经过了理论的升华,有了质的飞跃。12经脉曰: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5、两个版本11脉的流向互不相同,更不连续;而12经脉首尾贯穿,如环无端。前者显然是原始的观察,后者是理论的升华。西医要到十七世纪威廉.哈维,才通过复杂的实验证明血液是循环的;我们的祖先差不多早两千年不经过实验,而很可能仅仅通过妙悟就明白了血液循环的道理。当然这一点可能有争议,因为现代中医不认可经脉是血管,那么2千年也早不成了。

6、没有奇经八脉、络脉、孙脉、经别、经筋、皮部等。内经所观察到的这些更复杂的网络系统,合理推测应该是静脉血管和小的动静脉分支。这一推测得不到现代中医的认可,他们坚决认为经络系统都是肉眼不可见的。

7、11脉没有配套穴位,自然,那时候没有武侠小说。

8、只有灸法而没有针法。现代中医则针法比灸法牛得多。

总的来看,“经”和“络”是从“脉”演化而来的。而“脉”,我们了不起的祖先看的清清楚楚。

 

棒棒医生,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黄石市中心医院血液风湿科副主任医师

 (转载自健康中国人网)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