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统称炎症性肠病。在解决了基本公共卫生问题,慢性菌痢、肠道寄生虫病和肠结核之类慢性肠道感染性炎症比较少见之后,这两种疾病逐渐成了最常见的肠道炎症疾病。当然不可能将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增高怪到公共卫生的改善上,否则崔永元采访的美国老军医把它怪到转基因作物上也是正确的了。究竟这两种病是怎么发生的,目前为止还不完全清楚,因为从犯罪现场还原案发经过是很困难的。
当前依然把炎症性肠病归结到自身免疫性疾病里面,也就是说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把自己的肠道当成了外来物,并且发动了攻击。不同的是,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免疫系统基本只攻击靠近肛门的大肠,攻击部位也仅限于浅层的粘膜;而克罗恩病病人的免疫系统则像打游击一样,对从口腔到肛门的整个消化道间断的攻击,攻击的层面也比较深,可以把一整层消化道都击穿。只是现在还不知道免疫系统是如何被策反的。曾经听过英国Gut杂志主编Omar教授讲过,中国目前炎症性肠病发病率正在处于上升当中,如果抓住这个机会,就像亲临案发当时,就可能解开这个谜底。
因为攻击的部位和程度不同,所以两种疾病虽然同属一类,但表现上却差别很大。溃疡性结肠炎一般会出现血便或粘液脓血便,病变如果很广泛才会出现腹痛,一般不会有穿孔和肠梗阻的症状,比如严重的腹痛,腹肌紧张,恶心呕吐等等。而克罗恩病则腹痛更加明显,病变不太容易发现,所以往往出现了肠梗阻甚至穿孔症状才会确诊。有些病人的穿孔甚至会穿透到肛门周围的皮肤上,形成瘘管。
两种疾病的诊断都离不开内窥镜尤其是结肠镜的检查,表现典型的病变,有经验的内镜医师肉眼就可以诊断。必要的时候需要取活检,依靠显微镜诊断。如果有慢性的腹痛、腹泻、血便或脓血便,尤其是伴有发热、消瘦、营养不良的,均应该考虑到炎症性肠病的可能,需要做结肠镜检查。
对炎症性肠病,除了对溃疡性结肠炎病人手术切除病变肠段,否则目前没有根治的办法。需要长期口服抗炎药物,最常用的是5氨基水杨酸。病情活动期可以暂时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病情,但目前认为激素并不能预防以后复发,所以只要病情缓解就要减量直至停药。5氨基水杨酸对克罗恩病的效果不好,一般需要免疫抑制剂。近些年来上市的生物制剂对很多病人效果较好,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价格昂贵,二是并不对所有病人有效,事先也无法预测那个病人有效。所以目前仅限于病情较重,且普通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人。药物的不良反应是病人很关心的问题,但只要不良反应相比本来的病情轻,就是可以接受的。比如所有药物都可能出现恶心、食欲不振的不良反应,相比疾病活动导致的腹泻脱水、发热、出血就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是有致命危险的严重过敏反应,则得不偿失,需要停药和改用其他治疗方案。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病人往往在病情活动时期望比较低,只要能让症状缓解愿意付出相当的代价。可一旦症状缓解之后就开始抱有过高的期望,对长期服药的不良反应过于担心,期望神医神药来根治,继而成为骗子和无良医生的潜在客户,停用应该长期服用的药物,导致疾病复发。
既然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那么就不要指望与医生的一次面对面就解决。网络上向我求助的炎症性肠病病人,我一般建议他们就近找一个固定的医院和医生,方便适时的就诊和咨询。如果能够取得医生的信任获得他的私人联系方式是最好的。不建议频繁更换医生,尤其是开一次处方效果不好就另换一家医院和医生的做法。只要是正规三甲医院的消化内科,大多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有统一的指南规范。即便是最知名的专家,也往往需要和病人多次交流沟通之后才能找到最适合的方案。当症状出现反复时,同一个医生也能够更准确的分析原因。举个国内专家分享的例子,这位专家的一个病人服药一年以后症状复发了。如果找其他医生,很可能换药。但专家分析,是因为病人病情好转以后营养改善,体重增加,按照原先的剂量不够了才导致复发。所以给病人加大药量,症状再次好转。
尽管炎症性肠病大多难以治愈,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但经过合理的治疗和规范的随访,大多病人可以控制病情,国外报道这类疾病患者大多不会影响寿命,可以正常生活、工作、结婚和生子。明确诊断,规范诊疗是关键。
(本文转载自健康中国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