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病人在准备做手术或者有创伤的操作时,基本都会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身体虚不虚。尤其是老年人,他们的子女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老人身体这么虚,能够承受手术吗?”其实这也是医生最关心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项治疗是完全无害无风险的,可能将来也不会有。不过一般医生认为虚不虚不算是一个医学问题,不太屑于回答。医生可能更关注于有没有确凿证据的疾病,比如有没有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有没有糖尿病、高血压、凝血障碍、营养不良等等。假如身体检查和化验指标都正常,医生就不大认为他们虚,可能把他们列入到危险不高的人群里。
但是,在现实中,虚还有病人的主观感觉,比如时常觉得身体乏力,虽然各项指标都还正常,器官检查也还可以(详见《五分钟讲解人体器官功能》),但就是不爱动,干活也容易累。那这样的感觉就没有意义了吗?当然不是,反之,病人的主观感觉非常有意义,甚至决定了病人手术死亡率,手术后恢复的情况,以及日后的生活自理能力。
刚刚发表的一项关于肾移植的研究发现,被评价为体虚的病人,手术以后五年生存率远远低于不虚的人。死亡率前者是后者的两倍。这不是第一篇文章,之前也有很多手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文章发现,手术前身体虚不虚是决定手术后情况的一个关键指标。但这个虚虽然有主观的感觉,却并不是完全主观,还要结合总体人群的情况,以及病人在整体人群中的排名,科学评价出来的。按照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的标准,一共有五项指标:
- 第一,过去一年非故意减肥造成的体重下降4.5公斤;
- 第二,握力低于整体人群的20%;
- 第三,自我感觉疲乏;
- 第四,身体活动少,只是偶尔进行短距离的散步;
- 第五,步行速度降低,定义是4分钟步行测试得分位于人群中最低的四分之一。
有一项加一分,健康人为0,得分越多越虚弱。
虚弱主要和年龄相关,年龄越大得分越高,得分为0的老年人生活几乎不受影响,完全自理的前提下还能够胜任相当的工作。同样年龄下,得分2到3分的老年人,手术死亡率是得分0分的老年人的两倍多,住院时间也长一半。就算最终出院,得分高的老年人大多也很难回到自己家里,只能去有专门护理的机构,在护士和护工的照料下生活。
关于虚弱的产生机制目前是研究的热点,尤其是老年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国内申请研究基金,如果是针对具体器官系统的研究,只能去申请相关专业的基金。似乎只有和虚弱相关的,才可能申请到老年医学专项研究基金。这也是国内大型医院保健科医生能够申请到的少数专项基金,否则只能去挂靠别的科室。对于有些至今无能为力的机制,了解和不了解对于临床医生和病人来说意义不大,比如器官储备功能的下降,只能依靠遗传优势和后天的保健,已经丧失的难以恢复。有些可以逆转的就比较有意义,比如有的病人的虚弱其实是贫血造成的,就可以通过输血等方法纠正。维生素D缺乏也被认为是老年人虚弱的原因之一,但近年来的很多研究发现补充维生素D似乎无效。
了解虚弱的表现和评价,目前最大的意义可能还是在于病人手术前的风险评估上。如果是虚弱程度比较重的,一是谨慎选择手术,二是手术中和手术后更加严密的监测和随访。作为病人和家属,在国内医院还没有广泛常规进行术前虚弱评分的情况下,不妨按照前面的5项标准自我评价,以便更好的和医生沟通,参与病人的决策。这样的商榷,比单纯的挑刺、自以为是的训斥有意义。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转载自健康中国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