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和“补肾”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汇。所谓“补肾”,并不只是壮年男性才需要的。多数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要注意“补肾”。广大男性需要“补肾”,广大女性也需要“补肾”。那么,中医是如何解释肾的?肾虚到底是什么?补肾之物有何特点?本文将一一为您解答。
如今中医理论中的肾的实体和位置,和现代医学(大家俗称的“西医”)的说法基本一致,但是中医和现代医学对肾功能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可谓“同一个世界,不同的腰子”。
现代医学认为,肾是人体泌尿系统的器官,负责过滤血液中的杂质,产生尿液,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参与血压调节。
中医眼中的肾,则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不可检验的神奇系统,以下介绍的相关理论,都是基于古人粗浅认识、没有解剖学缜密观察、缺少统计分析和科学证据的臆想。中医说法通俗易懂,传播深远,正如“雷公电母”“天狗吃月”的说法一般,少年儿童也容易理解接受,而无需经学校教育传授,尽管它们并不是真理。
据中医脏象学说,肾是五脏之一。所谓脏,是人体贮藏、包藏精气血的部分,“藏精气而不泻也”。五脏为心、肝、脾、肺、肾,其中“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
肾负责封藏、贮存精气,属于阴中之阴脏。肾内所藏的所谓精微物质“精”,既有父母给予、决定个人体质的“先天之精”,又有脾提供的、能不断滋养个人腑脏的“后天之精”,因而,肾决定了人体先天体质、生长发育的速度、脏腑功能的盛衰,被称作人的“先天之本”。“肾藏精,精化气”,由肾精转化出的肾气,是人的生命的源泉、原动力,以促进生长发育、增强生殖机能、防御外邪入侵等等。此外,“肾者主水”,“主津液”,“主纳气”,“气通于耳”。
说白了,就是中医认为,生孩子,长个子,抵御疾病,维持精力,美容养颜,顺畅呼吸,保护听力,增强性功能,防脱发白发,抗衰老……统统离不开“肾”。
问题是,“肾精”又极容易因各种原因在体内缺失、损耗,使得肾气不足,出现肾气虚。肾气虚,便是人们常说的“肾虚”“肾亏”。
传统文化认为,阴阳无处不在,二者对立又互有联系。例如,女属阴,男属阳;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脏器也分阴阳,于是肾有肾阴和肾阳,进而肾虚又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
所谓肾阴,又名元阴、真阴、真水、肾水,指的是对机体有宁静、滋润、濡养、成形和制约阳热等作用肾中精气。
所谓肾阳,又名真阳、元阳、真火、肾火,和肾阴相对,指的是对机体有温煦、推动、运动、兴奋、气化、封藏和制约阴寒等作用的肾中精气。
肾阴不足了,就是所谓“肾阴虚”(也叫“肾水不足”、“下元亏损”),会有这些“表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两腿无力,眩晕耳鸣,脱发齿松,盗汗失眠,梦呓磨牙,口干,尿黄,大便干燥,形体消瘦,咽干颧红,溲黄便干;男子阳强易勃起,妇女则经少经闭;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肾阳不足了,就是所谓“肾阳虚”(也叫“肾阳衰微”、“下元虚惫”、“真元下虚”),会有以下“表现”:身寒怕冷,腰脊冷痛,腰膝酸痛,头目眩晕,夜频尿多,精神萎靡,面色白或黎黑,大便久泄不止,身体浮肿;男性容易阳痿早泄,妇女容易宫寒不孕;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
对肾阴虚和肾阳虚需“辨证处理”。若是临床中医,还要细分为肾精虚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肾气虚证和肾不纳气证等“五证”进行“诊治”。
肾虚不代表生病,更常见的只是“身体失调”,因此中医会提示你平时注意“养肾”、“护肾”,出现肾虚及时“调理”。这个说法也为虚假药品、虚假保健品的研发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保护伞。
事实上,很多正常的生理反应和生理现象,都可以简单笼统地归为“肾虚”。对不同疾病的病人,中医也可以诊断为相同的“证”。因此中医“上不知天,下不知地;不知数理化,不知生物学”,却知道用补肾药方进行“调理”“治疗”或“辅助治疗”,正所谓“异病同治”。身体不适了,补肾;不孕不育了,补肾;脱发白发了,补肾;年老色衰了,补肾……
假如调养无果、医治无效,那是你命不好,遭到了因果报应。通常中医是没有医疗事故的。
补肾,一般会吃稀有的补肾之物,吃“取象比类”而来的补肾食物,或者吃黑色的食品。这又为什么呢?
稀有的、不易获取之物,容易使人以为“集天地之精华”,这对受到病痛、衰老折磨的人来说,心理安慰的作用比较大。
“取象比类”则是中医用来判定药效主要方法之一。比如海马能“补肾壮阳”,那是因为海马长得像阴茎、像肉苁蓉,够坚挺、够霸气,“雌雄成对,其性温暖,有交感之义”(李时珍语),于是它就“被壮阳”了。古人可不知道雄性海马是要负责怀孕、孵化的。
吃黑色的食物,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黑米、黑枣、海带等进行补肾,那是因为“黑色入肾”。根据五行学说(如图),五脏中的肾属水,五色中的黑属水,肾与黑的五行属性一致,因此“黑色入肾”。
至于为什么这么对应,古人自己也未必明白。《黄帝内经》到了秦代已经失传,现在看到的至多是汉朝人写的;西汉人的配行方式是“心属土”,到了东汉又被改成了“心属火”;人的右肾长期被定为人的“命门”,还曾被当作单独的脏器,后又改之……中医这些变化与争议不必深究,总之其“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尽管中医非常注重补肾,但很多名中医依旧却死于肾病。没有现代科学检验,人们发现不了某些慢性中毒现象,不知道一些草药含有的马兜铃酸等毒素,会诱发肾病、导致肾衰竭。传统中医由于缺乏正确的认知,对真正的肾病束手无策,其开出的药物常含有损害肾脏的成分,反倒加速病人的衰亡。至今依然有中医生和中医支持者抗拒科学事实,在“调养”或“治疗”中不知不觉伤肾毁肾。而“肾虚”说法也造就一大批癔病病人,在不良商家的恐吓式营销下,中国人再次成为了“东亚病夫”。
不论补肾药品保健品广告如何狂轰滥炸,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如何大力宣传中医补肾,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应该想一下,同时相信现代医学知识和中医肾虚理论,同时接受现代气象学和“打雷靠雷公、闪电靠电母”之说,是否对得起所接受的教育,是否对得起自己的智商。
(本文转载自健康中国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