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要把胃疼和肚子疼分开,是根据病人一般的描述来说的。一般人通常会自觉的将腹部的不适按部位分开,胃疼靠上,肚子疼靠下,很少混淆。为了后面叙述方便,这里把胃疼和肚子疼统一称为腹痛。
腹痛的原因成千上万,只要是能想到的疾病,都有可能表现为腹痛,但最主要的应该是消化道,包括从胃到大肠这一段长达数米的柔软的管子。因为迂曲反转和工作繁忙,只要稍微有点动作不协调,或者弯转不过来,或者气走不过去,或者哪里摩擦,或者哪里被细菌病毒骚扰了,都有可能感到腹痛。因为消化道对外界是一个半开放的地方,内外环境是如此复杂,人的寿命相比消化道的活动又是如此漫长,发生上面那些障碍的几率是如此之大。所以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因为这些乱七八糟的原因而腹痛的时候。可以说,世界上找不到一个从来没有腹痛的人,除非是没等他向别人表达自己痛就死掉了。就像世界上找不到一个从来没有感觉身上痒的人。
但为什么人们不能像对偶尔的皮肤瘙痒一样淡定地对待腹痛呢?大概是因为皮肤上面的东西自己能够看到,除非是那种任何皮毛都能和内脏的五分之一扯上关系的国粹粉丝,一般不至于联想过度。但身体里面的不适就神秘多了,不用去扯,直接就是来自于内脏。古代迷信的人可能会认为体内有鬼作祟,现代不迷信的人可能会认为体内有瘤子。不管怎么样,都够让人紧张,并去寻求解决的办法。
因此作为消化科医生,被认识刚几秒钟的人请教自己腹痛是怎么回事是很平常的待遇。并且几乎百分之百的,咨询的人不会问你刚刚发生的腹痛,一是没那么巧,我不会在有人腹痛的时候立刻出现在人们面前。你不是露易丝,我也不是超人。二是人们都明白短暂的腹痛很可能没什么大不了的,也许等一会就过去了。咨询的基本都是长期的反复的腹痛。
绝大多数的慢性腹痛并没有什么原因,只有少数是由于炎症、溃疡和肿瘤造成的。为了这些少数的情况,需要做一些必要的检查,这不是科普能够解决的,需要求助专业人士和工具。慢性腹痛中,有必要向大众普及,现在普及还很不够的就是功能性胃肠病。这是一大组症状群,最常见的就是两种,一种就是我前面博文中讲的“不是胃炎的‘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另一种是肠易激综合征。关于功能性胃肠病目前也还没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世界上包括中国有很多人在研究它,每过一段时间最大牌的一群教授还要跑到罗马开会,制定这一系列疾病的诊断标准。这些诊断标准大同小异,基本都是根据症状。关键的一点是对患病时间的严格规定。这个时间的规定是这样的:“症状从诊断前6个月以及目前仍处于活动期持续3个月。”看着有点别扭,举几个例子就能明白了。
比如说,有人找我咨询:去年春天开始肚子天天疼,一直疼了半年,这算不算肠易激综合征?不算,因为问我的时候已经好了,并且好了大半年了。再比如,有人问我这两个星期老是肚子疼,还偶尔拉稀,算不算肠易激综合征?不算,因为疼了还不到3个月。之所以规定3个月和6个月,是建立在疾病和症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像我前面描述的那种类似于汽车刮擦的小事故,症状大多不会持续超过3个月,3个月内消失了,也就没有必要再看医生。如果3个月还不见好,或者3个月内越来越重,可能就有问题,应该去找医生。经过检查,如果发现了疾病就根据疾病治疗。可万一有病耽误了怎么办?这也是根据对疾病发展规律的了解,一般来说,能够持续3个月症状变化不大的情况,晚上两三个月治疗不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太大影响。早期癌症不会在三个月内发展成晚期,能在三个月内发展成晚期的癌症,早三个月发现治疗效果也好不到哪里去。良性肿瘤发展成癌症更是需要数年的时间。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吗?意义大了!如果人们都能够明白,那么将会避免很多人一有点胃疼肚子疼就要找医生咨询咨询,也不会总拿自己猴年马月的症状请教医生,同时又不至于漏诊误诊真正需要治疗的病人。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服务更需要这些的人。这意义不大吗?做医生讲医德,不是把每个病人都当爷爷就好了,还要全面考虑所有的病人。
李长青,猫头鹰作者,内科学(消化系病)博士,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转载自健康中国人网)